落实六中全会精神 提升广播电视现代传播能力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就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答记者问
国家广电总局拟于近期推出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日前,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就频道开播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我国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准备什么时候开播?
答:将于2012年元旦试播,春节正式播出。
问:请介绍一下3D电视试验频道日常节目安排。
答:3D电视试验频道是我国首个立体电视节目综合性试验频道,每天播出时间为10:30-24:00,每晚首播4.5小时,每天重播两次,共播出13.5小时。频道内容主要包括动漫、体育、专题片、影视剧、综艺等类型的3D电视节目,以及重大活动的现场转播(如春晚、伦敦奥运会等)。
问:谁是3D电视试验频道的开办主体?
答:3D电视试验频道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深圳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开办,各台分栏目制作3D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统一播出。
问: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怎样收看3D电视试验频道?
答:3D电视试验频道采用卫星通道加密传输,在全国各地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基本频道中传送。观众可以利用有线数字高清机顶盒和3D电视机,就可以收看到3D电视试验频道的具有立体效果的电视节目。在开办初期,用户可以免费收看。
问:当前在我国开办3D电视试验频道的意义是什么?
答:开办3D电视试验频道是广电总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升广播电视现代传播能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一项举措。开播3D电视试验频道,一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影视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3D电视可以大大提升电视的功能和审美性,以科技和文化的新融合,为人民群众带来新的视听享受。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目前我国有5亿台电视机,3D电视可以促进新的文化消费,扩大国内需求,带动电视机的更新换代,为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三是有利于加快节目生产制播和设备生产企业的改革创新,由六家电视台联合开办3D电视频道,通过科技创新和内容创新,可以加快形成我国3D节目制播能力,探索3D电视产业的发展规律;可以推动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3D电视技术和标准,建立3D电视制播体系;推动我国电视行业从技术到内容的新飞跃。3D电视试验频道的开播将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紧跟世界发展潮流,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问:广电总局为3D电视开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答:近年来,广电总局组织相关单位在3D电视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中央电视台和一些实力较强的省级电视台筹划并开展了3D电视制播能力建设,为3D电视试验频道的开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广电总局近期发出了《关于开办中国3D电视试验频道的通知》、发布了《3D电视技术指导意见》、制定了频道实施方案,开展了制播与传输技术试验,并对3D电视试验频道的节目、播出、传输、入网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3D电视试验频道开播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相关链接】
科学生活:3D电视频道来了您准备好了吗?
电影《阿凡达》让在家里看3D成为很多人的梦想,如今梦想即将照进现实。2012年1月1日,我国首个3D频道将采取卫星覆盖、有线接收的方式在央视开播,到时只要具有3D功能的电视机都能接收到。近日,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秘书长唐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D频道的开播,不仅能使人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高品质立体影像,更将极大推动我国3D产业发展。然而,如何提高3D节目的制播能力,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3D是模拟双眼视差立体成像
唐斌告诉记者,人的两眼间隔大约6厘米,两只眼睛在观看正前方的任何一样物体时,映射在两只眼中的影像角度都不相同,基于双眼视差的两幅图像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具有空间感的立体影像。而当人们只睁开一只眼睛,去拿前面的一样东西时,很可能会抓空。因为一只眼睁开时,不能在大脑中形成物体的立体影像,帮助准确地判断物体的立体空间位置。
让人身临其境的3D节目制作,正是模拟了人眼成像的原理。拍摄3D节目时,需要用两台摄像机模拟左右两眼,分别拍摄两条片子,放映3D节目时,会有两台放映机同时运转,并将两个画面模拟人眼立体成像原理点对点完全一致地、同步地投射在同一个屏幕内,使这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一起,而观众观看时必须戴上特制的3D眼镜。当两幅图像经过观众的大脑叠合后,他们就对银幕画面产生了立体纵深感。
经过这种方式拍摄的节目才是真正的3D片源。因为3D片源通常都很大,所以这些影片信号在传输时也需要特殊的设备。电视台在信号传输时,需要通过两个高清信号进行传输,一个负责传输左眼的信号,另一个传输右眼的信号。这两个信号通过3D独有的传输路径后,人们就能通过3D电视收看到高质量的3D节目了。
2D转3D与真正3D截然不同
人们在很多电视卖场不难发现,3D电视自带的2D转3D功能,成了3D电视销售的卖点。“只要按一个按键,平时看到的2D画面,就能转变成3D效果”,事实真如商家的广告所言吗?
唐斌介绍,在播放真正的3D影片时,画面的真实立体感很强,一条游动的鱼,几乎就要从画面中游到观影者的身边来。而在观看2D转3D的影片时,画面的立体层次感就像窗纸一层层贴上去的一样,缺乏立体动态过渡。“这是因为2D转3D的影片和真正的3D影片的制作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节目源。”他解释说,2D转3D时,使用的是一种模拟的数学计算方法,简单来说,2D转3D的原理就是利用2D画面中的灰度等深度信息将画面进行立体信息还原,将画面的远景拉远,中景不变,前景拉近。尽管初衷是还原立体影像,但是2D成像时已经丢弃了大量的深度信息,这种模拟简单地进行图像叠加的方式,会造成景深不够、画面模糊等缺点。而且看的时间久了,还容易使人出现视疲劳的症状。
唐斌表示,2D转3D仅是解决当前3D内容不足的“过渡解决方案”,本次央视开播的3D频道不会采用2D转3D的节目内容。
偏振式电视观看3D效果尚可
据了解,此次央视即将开播的3D电视频道将采用国外较为流行的side by side(左右拼接)方式。有关人士认为,基于高清的side by side拼接方式将会导致在水平方向损失一半的分辨率。如果观众家里购买的恰是偏振式电视,使得电视节目水平方向的分辨率更差。这是由于偏振式电视本身采用的即是偏光原理,也会使画面水平方向分辨率减半。如此一来,两者综合在一起,偏振式电视就只剩下了1/4的分辨率了。
对此,唐斌表示,一些专家曾试验性地用偏振式电视观看过side by side(左右拼接)信源的节目,单眼画质上的确有分辨率的损失,其差异大概类似于标清和高清的差别。“不过,在立体成像效果上不能简单的基于单眼的画质来评判,更重要的是双眼立体成像的立体感和舒适度。本次3D频道在采用side by side(左右拼接)方式的基础上,也会加进去一系列画质优化技术方案,也将考虑到现有各种3D电视机的技术特点,增强其清晰度和立体感观感。何况元旦只是3D频道试播,今后或许会根据实际的反应,完善调整不同的立体图像格式。”
同时,他指出,偏振式电视有其眼镜成本低、无电子干扰、无辐射等一系列无法替代的优点,普通观众还是能够接受。
内容少仍是3D产业发展短板
唐斌介绍说,3D内容缺乏一直以来是3D产业发展的短板。今年以来,湖南、上海等地都有开通3D电视频道的计划,但仍受制于片源不足等诸多问题。
目前,人们获得3D片源的途径,除了从互联网下载外,还有购买3D蓝光碟或观看3D频道。但这3种途径又都各自发育不良,互联网下载3D片源常会涉及版权问题,并且3D片源的庞大会导致用户下载一部影片的时间至少需要七八个小时;购买3D蓝光碟几百元的价格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此次3D频道的开播无疑给消费者带来福音,内容主要包括动漫、体育、专题片、影视剧、综艺等类型的3D电视节目,以及重大活动的现场转播(如春晚、伦敦奥运会等)。该频道将由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深圳市电视台等6家电视台联合为其提供3D节目内容,每天进行15小时轮播。
唐斌说,3D片源的制作能力跟不上,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只有产业链的通力合作才能使3D节目的制作、播出技术得以提高,真正推动3D产业的发展。为此,“试验频道带给消费者的体验一定要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3D的市场空间。”
他透露,继3D电视频道之后,我国还将陆续推出面向手机终端的3D节目,目前,相关技术正在研究中。
消息来源:广电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