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北京发布《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制定了未来十年人才发展的硬指标,以及十二大重点工程。其中,《纲要》提出的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可自由落户等政策,是本市首创之举。 《纲要》编制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表示,目前京津冀就人才户籍自由流动问题沟通顺畅,相信不久便会开始推行。
纲要解读1
户籍制度改革先行
北京将逐步推行京津冀地区互认的高层次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届时,无论是涉及高端人才的子女入学还是医疗社保,都将享受当地市民同等待遇。
解读:杨开忠表示,此次特别强调京津冀高层次人才互认户籍,主要考虑到北京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人才发挥作用的限制因素。要想吸引优秀人才,必然需采取相关措施,比如提出高层次人才在一定范围之内率先自由流动的探索。
杨开忠表示,目前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纲要》提出的高层人才互认户籍的方向,已经按照任务分解分工,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但高层人才的定义和范围,该项政策具体如何实施,有哪些配套保障措施等,目前这些尚无细则性的规定,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纲要解读2
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在高级专业性岗位探索职员聘任制度,在街道、乡镇层面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
解读:杨开忠认为,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方向对于集聚人才和人才下基层,具有重大意义。
“很可能是预示着党政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突破。”杨开忠表示,现在镇、街道的干部都是公务员,以后有可能出现街道经理、镇经理,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签协议就职。以往基层公务员都希望往仕途上游走,而不愿意扎根基层,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也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如今,通过这样职业经理人的探索,会改变人才激励的机制,也会促进他们扎根基层。
纲要解读3
北大清华设市立学院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中建立市立学院或研究院所,为建设世界城市培育人才。
解读:杨开忠表示,目前北京的一些单位不是北京市属的,如何利用好这些人才设施是一个重要课题。《纲要》提出的意见是,用这些“国立品牌”为本市聚集海内外人才。例如,现在一个尖端人才到北京地区来,第一、第二甚至第三选择都不是市属的研究所和院校,因此,纲要提出在知名国立高校中建立市立学院和研究院所,利用北大清华的学术管理、品牌知名度等优势吸引人才,比单独另起炉灶吸引人才的效率要高,这是提高本市人才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捷径。
纲要解读4
建立高端产业联盟
支持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探索建立“中关村-硅谷-班德鲁尔”、“金融街-华尔街”、“北京CBD-曼哈顿”、“中影怀柔-好莱坞”等对口产业集群联盟,推动人才集群参与制定行业国际新标准。
解读:杨开忠认为,这一布局的用意在于,一方面这些都是本市知名的高端功能区,应该有高端人才去支撑,也必然带动高端人才的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培育这种高端人才集群,反过来又支撑和引导高端经济区功能的转型升级。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纲要编制组希望能够借此形成产业集群和人才集群相互互动的良性局面。由此,纲要提出了产业联盟的探索。
首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目标 (到2020年)
党政人才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高技能人才
总量达到12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技师、高级技师达到30万人以上。
农村实用人才
总量达到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2-3名示范能力强的带头人。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总量达到205万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0%,国有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社会工作人才
总量达到8万人左右,包含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在内的各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少于4万人, 高层次到1000名左右。
专业技术人才
总量达到300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25%以上,高、中、初级例为2∶4∶4。
本篇文章来源于京华网 原文链接:http://beijing.jinghua.cn/c/201008/03/n320562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