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政协是“花瓶”。我没当全国政协委员以前,也有这样的看法,但当了之后,看法反而改变了。 外界都把政协看成是参议院、上院,实际上从来不是这么回事。所以看你拿什么标准来看了。1949年,因为来不及开人代会,中共就召集民主党派的人协商,所以1949年的政协起到了临时人代会或者临时国会的作用。等到1954年,人代会召开后,当时就有人说,这个政协还要它干什么呢?这时中共提出来保留,给它规定的性质就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成为协商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甚至还不是咨询机构。既然是协商机构,就没有决定权,就像俞正声主席讲过的,政协主要的功能是“说话”,该说什么你就说,说了人家不听怎么办呢?你还是得说。从这个标准来讲,如果把它解释为一个“花瓶”,那我就希望这个花瓶里放的是真花,而不是假花。放假花,就没什么意义了。放真花的话,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能增加点色彩、趣味,也是不错的。既然让我们“说话”,我就拼命地说,有空我就说,对大家说,对媒体说,这样我就尽职了。至于我说的话有什么用,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希望有用,但我也只能多说说。我希望外界用这个标准来要求我们。你不能拿西方的“两院制”来要求我们。中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不搞两院制。大家看政协有没有发挥作用,就看我们有没有说话,看我们说话有没有水平。至于说话的结果,不是政协可以决定的。我们的建议是否被执行了,这要问执政党和人大。 今天我们去列席人大的开幕式,听政府工作报告。路上大家都在开北京天气的玩笑,说北京的天气是讲政治的。一开人大,就是好天,一开政协,就是雾霾。 我想到一个往事。以前我们看到的董希文画的《开国大典》的油画,上面蓝天白云,还放着几盆菊花。其实都是假的。我也是前两年才知道,开国大典是下午3点开始的,那天是阴天。根据有人当天记的日记,那天还下着小雨。为什么选下午,就是防止国民党的飞机过来轰炸。当时的飞机是不能夜航的。国民党的飞机不能直航过来,只能利用韩国的仁川机场过来。下午3点钟开始,他们若飞过来,晚上就回不去了,所以选了这个时间。但如果作为历史来讲,就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今天是李克强第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去年是温家宝作的。其实去年刚上任的李克强也应该对当年作一些展望和计划的,而不应该全部由温家宝来谈。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把这些细节考虑到。 我们小组有三十几个人,每个人的发言时间都有限。我是不会一味去说这个报告怎么怎么好的,而是会多谈一些意见。谈问题,才是正确的态度。 我的意见不止一个,先想到的一点是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现有的做法上,有不少是可以商榷的。 比如,现在每年要花一大笔钱解决“三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听说每年要花10个亿。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普及需要,这没错,但文化需要是否都要免费?比如上海博物馆,原来门票20元的时候,参观者也很多。有一次举办《清明上河图》展览,不免费,观众还是排很长的队。上海有多少人是因为取消了20元的门票才来的,这些都要有调查。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要考虑纳税人的钱该不该花在这上面,是不是可以一周拿出一天或半天免票?美国一些博物馆就是这样的。这样就可以把省下来的钱去资助真正需要的地方。纳税人的钱要尽可能公正地用在大家头上。 因为免费,还发生了一些别的事。比如上海图书馆,因为有空调,有些人在里面摘菜、休闲什么的。外地有些博物馆因为安保问题,甚至把真品藏起来,把复制品拿出来了,这就不符合博物馆的宗旨了。这样不仅钱没有花在刀口上,还有了负面影响。基层管理者是不是都不知道呢?很多图书馆长、美术馆长怨声载道,但又不敢向上反映,因为这是某某领导提的。有关主管官员让馆长们反映,自己却不敢说。 一味地强调免费或低价也有问题。花大功本造的大剧院等等,若请好的演出团体,人家要价很高,同时又要维持低价。怎么办呢?弄到后来,就找一些不入流的团体,对外面说是“俄罗斯芭蕾舞团”,俄罗斯的芭蕾舞团多了,草台班子多的是。要么就是政府贴大量的钱,要么就是降低质量。我跟有关官员讲过,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满足最基本的,而不是满足高端的需求。高端的,可以有少量公益、慈善性质的票,比如我在哈佛的时候,有少量低价票满足大学老师的需要,更主要的票是不能跌价的。政府的公共服务是要保证居民在附近的社区都要有公共活动的场所。否则文化产业怎么能兴起呢? 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把这个看成政绩,盲目追求高标准的服务。我在图书馆工作,知道很多图书馆搞了很多自动借书机、24小时开放等项目。当初一家企业要送我两台自动借书机,经考察后,我拒绝了。因为两台对我们是不够的,那其它的我就要投入。一台40万,算十年折旧,每年要消耗4万,此外每年使用跟配套的钱,大概也要4万,用这些钱,可以雇好几个员工。而且它们的使用范围有限,对书的要求也很高,有些破旧的书可能就不行。但有些图书馆大规模地使用这种设备,作为政绩,满足群众的要求。到底多少群众需要24小时还书呢?纳税人现在是没有资格来问,如果公开机器的成本,纳税人就可以提意见了。 公共服务不能拿公众的钱,满足少数人的需要,片面追求名声。比如现在到处提倡24小时开放。哈佛大学那么多图书馆,真正24小时开放的,只有法学院的图书馆一个。美国的同行告诉我,他们也在反思这种服务的模式,通宵达旦开着灯,只有少数几个人在那里,是否合适? 这种不合实际的情况,有时被媒休舆论所左右,有时被作为政绩工程。纳税人要注意,任何条件下,公共服务都应该以绝大多数人为标准,不应脱离实际。社会转型时期,不要一味讲政府的好话,而是应该实事求是,有个纳税人的观念,为绝大多数纳税人服务。 (本文经过电话采访,由葛剑雄先生口述,薛莉整理。葛剑雄先生微博:http://t.sina.com.cn/gejianxiong 。葛剑雄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中国政协常委。)
消息来源:FT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