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春天我来到了三和
王树恒
事后回想,似乎有什么冥冥之中的感应。 现在是2024年的4月上旬一个午后,我坐在办公室电脑跟前,抬头打量着窗外的景色,新换的胡桃木色窗框外,贴着玻璃或上攀或下垂的绿莹莹的爬墙虎;离窗不远处,几年前被砍掉高大茂盛树冠后又顽强长出高耸枝桠的椿树,如今已经绿叶满枝头,在春日阳光下树影婆娑;再远处,则是邻近家属院内浅绿透黄、正青春勃发的梧桐树,都有一种幽静的美,共同构成了春色满园。春和景明,我的思绪由近及远,渐入迷离。二十年前的往事,恍如昨日。 那也是4月初,2005年的春天,我来到了三和。那时的三和刚刚从石房大厦搬过来没有多久,占据中山路与民心河交界处一栋四层楼宇和一个小院。大门外就是中山路上1路公交车车站,站名就叫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站,人流车流川流不息,凡是乘坐公交车走到这的人,都会听到喇叭里自动报站: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站到了,乘客请下车。在与三和有缘的人听来,车铃叮当,报站女声清脆亲切,分外悦耳。 当时,我还在邯郸一个区的政法委担任副书记。年过不惑,却颇感困惑。体制内五年,碌碌无为、四顾茫然的感觉日渐浓烈,使我早生倦意。彷徨之际,一个机缘促使我决定再作冯妇,重操旧业,回到律师队伍。 2004年冬天,我一个同学有个民事案子,在邯郸另一个区法院审理,即将开庭。他不懂法律,知道我过去是律师,便委托我帮助他开庭。在当时,公民代理要求不严,持一个委托手续和身份证便可参加庭审。这个案子的具体情况,我早就忘了,只记得开完庭,对方律师在法庭走廊里跟我说,我感觉你不像一般公民代理,你是不是律师在干私活啊。庭审中我对这个与我年龄相仿,庭审风格落落大方的律师就很有好感,便不避讳的说了我的身份,告知其我是帮同学的忙,并不是收费干私活。他听说后连连说有点可惜,你这样素质的律师,为什么要在机关里做这个小官官啊,我是三和时代负责人事的副主任,为律所招人聚才,是我的分内之事,如果你有意加入我们,可以找我,我们具体聊聊。我感谢了他的盛情,答应随后联系。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个与我交谈的律师,就是我们三和时代创始合伙人之一杨玉和律师。 杨律师的这一席话,搅动起我内心的波澜。我从1986年4月初,在邯郸第一个叫律师事务所的新成立的律所(当时的邯郸律所还叫法律顾问处,如邯郸地区法律顾问处,邯郸市法律顾问处等等,只有我们这个所,一成立就有了律师事务所的名称),担任了兼职律师。那时我还在邯郸地委党校当教员,本科不是学法律的,却对法律很感兴趣,被当时社会上颇为普遍的对法律神圣盲目信奉的潮流所裹挟,一心想做律师,一心想在法庭之上像那些西方和印度电影中侃侃而谈、顾盼自雄、指斥方遒、维护正义的律师一样,开启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事业。所以,这个律所一开门,我就进去当了兼职律师。约半年后,全国第一届律师资格考试开考,我报了名,与邯郸地市一共20名符合条件的参考人士一起考试了两天四门课,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顺利取得了律师资格。这个律师资格考试是我们中国律师甚至法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在此之前,由于法律人才稀缺,所有具有一定学历(正规院校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不管你原来所学专业是什么,经所在律所(法律顾问处)申报,经过考核就可以取得律师职业资格,并没有正式的关卡。此后,除了个别年份对司法行政机关内的人员取得律师资格曾经照顾分数网开一面外,所有欲做律师者,都要参加这个号称全国第一考的资格考试合格,方发给资格证,可以从业。我们那一年,只开放了本科毕业学历者,所以整个邯郸地区才只有20人参加考试,其中有9名考试合格,成为律师资格证持有者。后来律师资格考试门槛一度放宽到大专以上学历,再往后又收紧为本科(包括非全日制五大毕业生),再往后则是限定为本科必须是法律本科,硕士以上研究生才可以非法学本科参考。从1992年开始,考试从两年一考,变为一年一考。再到了21世纪后,又变成了司法资格考试,最后定名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所有法律从业者都要考试过关,名副其实成为天下第一考。我对当年获得的这个律师资格非常珍视,现在还保留着考试成绩通知书(记得考了363分),在家里抽屉里珍藏着,律师资格证书则悬挂在办公室,向来人炫耀着本人这一个命运的转折点。1988年,在做了将近两年的兼职律师后,我正式调入了律师事务所,成为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直至2000年,前后一共做了十四年律师,评职称则到了副高(二级律师)。事后粗算,这些年办过的案子和法律事务,足有上千件吧,奠定了一定的律师业务专业基础,还曾经获得过邯郸市十佳律师称号,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在那个法制初创的草莽时代,寥寥无几的律师队伍里,有我一个,也算是值得骄傲的事。 但是,真正把律师作为一个职业从事后,就发现法律远不是那么神圣的,与法律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包括律师和法官,也不是想象的公正与法治守护神。它是利益分配纠纷解决的一个机制,社会管理和运行的一个机制,与其他机制一样,尽管具有基础的作用,却谈不上神圣不可侵犯,平衡各方利益的精髓,才是圭臬。不要把法律和法律职业理想化,更不要神圣化,不要膜拜和崇敬,也不要失望,不要沮丧,切切实实把这个行业内的机构和人员运用好,包括把制度和文化建设搞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是要务。 2000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点。这一年,经过区委研究决定,我到区政法委任副书记,负责政工和案件协调与执法监督工作。本来我想在这个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岗位工作最多干一两年就转入公检法岗位上去,结果却是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尽管有各种成绩和成就感,真正值得夸耀的地方却乏善可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在这个党委领导政法机关的体系内慢慢有了沉沦感觉时,律师界却迎来了大发展的风口,过去的律师同行一个个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的成了名,有的挣了钱,很是滋润。这些对我是有刺激的,每每面对他们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当了逃兵的羞耻感。另外,在体制内讨生活,远不是那么安逸,明里暗里的竞争很多,一点也不省心,如果不能在职级和待遇上不断提升,失落感是自然而然不期而至的。于是,我有了思想斗争,有了何去何从的茫然。咨询家人朋友的意见,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不能真正解决我的心焦。其实,到了2004年底这个时候,我决心已定,离开体制,重做律师。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身体,人到中年,万一有个病灾的,再去商海一般的自由职业中奋力沉浮,就不能承受了。于是,又去检查了身体,各个身体机能没有大碍,于是,决心下海。 在这个决定作出以后,联系了几个律所,包括邯郸的各个头部律所。熟门熟路的,很多朋友邀请去做合伙人合作。但心里牵挂的是三和时代,杨律师邀请我加盟的律所。我不了解这个所的具体情况,在当时那个时段,三和时代所由于几个大案子声名鹊起,业界名气如日中天。一方面不甘心还在原来的水平上起步,一方面又觉得能否在这个名所里适应,混出名堂,颇费踌躇。因此与杨律师联系,他说你可以来这看看,到底什么样,适合你与否,亲自感受一下,再定选择。这就是2005年的4月,我来到了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的缘由。想到了也没有想到,就这一看,绑定了三和时代,成了一生的情缘。如今年过花甲,坐在2013年搬过来的老办公楼里,还是三楼,还是三和时代的律师,回忆这些年的尘封往事,心潮澎湃感天动地,湿了眼眶。 三和时代怎么样?当然好,否则就不来了。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选定了她?这些年在这个地方是否后悔过?这是下一篇回忆文章的事了。只是我可以说,我现在作为一个老律师,作为奋斗过的一个人,回顾职业生涯,回顾三和十九年,基本上做到了无怨无悔。并不是没有遗憾,没有后悔过,而是说,作为资质平庸的一个人,尽力了,努力了,对得起自己,三和这个平台尽管谈不上多么高大上,也配得上自己,没什么可抱怨的。如此而已。 对了,我出生在四月,农历和阳历都是四月,所以四月来写四月发生的这些事,还真是巧。
2024年4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