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篇网帖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某官员的升迁过程,涉及淫乱、权力寻租、行贿受贿等。人肉搜索显示,日记主角系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副局长谭志国,但日记可能并非谭本人所写。恩施州纪委宣教科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帖者是谁已不再重要,调查日记所反映的事实本身才是当务之急(11月20日《成都商报》)。
恩施州纪委的这个表态值得赞赏,“发帖者是谁不重要”看似一句不经意的话,却有着极高的现实价值,应该成为我们看待网络曝光的一种共识。
近年来,网络曝光导致官员落马的事情并不鲜见,广西来宾烟草局原局长韩峰就是因为“香艳日记”泄露于网络并经有关部门查实而身陷囹圄,令人拍手称快。与此同时,网络曝光导致发帖者、转帖(贴)者被刑拘的事情也时有耳闻,比如河南青年王帅因发帖举报地方政府违法征地而遭到“跨省追捕”;杭州某公司财务总监瓮安余因转贴《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关于凯恩公司的报道而被浙江遂昌县公安局刑拘。这说明,对于网络曝光,有些地方的公权部门还感到极不适应,对其性质还缺乏正确认识。
从性质上讲,网络曝光其实就是公民举报的一种新形式。公民举报可以实名,也可以匿名,网上发帖也是如此。不管怎样,批评、监督政府及官员是公民的正当权利,发帖举报正是网民行使公民权利的体现,不应该遭到打击报复,不应该动辄得咎。
网络曝光的内容是否真实当然很重要,但核实内容真假,无需先搞清发帖者是谁,也无需先搞清发帖者的动机何在,更不应把发帖者“抓起来再说”,而只需就网帖所曝内容予以调查即可——不是调查举报者,而是调查被举报者。网络曝光完成了举报任务,调查核实则是公权部门的任务,不能因为没搞清发帖者是谁、动机何在就对网络举报置之不理。
正确对待群众监督的态度是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此发帖者是谁不重要、发帖者的动机不重要、网帖举报内容是否属实也不重要,当务之急是调查、核实问题,查处问题官员或给被举报者恢复名誉——只有坚持这“三个不重要和一个当务之急”,群众监督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问题官员被及时发现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
消息来源:检察日报 |